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台数字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结硕果:厂房车间变身研究生实践课堂
01 2070-01
2070-01-01 来源:
-分享-
来源: 字号:【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商泽阳 通讯员 裘晶怡 王锦洋

没有讲台,厂房就是课堂;没有粉笔,生产设备就是教具。

在浙江天台县,30余名研究生扎根不同企业一线实践,正围绕着智能装配线、新材料涂层等真实课题,与企业导师一同寻找解决方案,这一场景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台数字产业研究院推动产教融合、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图源:杭电天台研究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台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许静教授表示,只有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深入实践解决真问题、锤炼真本领,才可能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从课堂到产线的无缝对接

传统工科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局限于课堂学习,课题也往往是在学校实验室完成,面对的总是可控的实验环境和理想化的参数设定。但是,“实验室中参数可调的理想环境往往与企业生产线上的复杂工况脱节,实验室成功不等于产线可行。”杭电天台研究院许静教授说道。

图源:杭电天台研究院

截至202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台数字产业研究院举办的“力行计划”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三年组织学生深入天台制造企业一线,将课堂搬进厂房、把论文写进产线,积极探索县域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生自入学起便全员嵌入企业实践链条,直面产业痛点。

图源:杭电天台研究院

“走上生产线,才发现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多实验室难以预见的变量,设备、原材料、工艺随时都会成为改变结果的变量,这些倒逼我重构知识体系。”陶成同学在埃斯泰克(台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深入参与了高性能聚合物PEEK涂层的技术与应用研究,重点跟进PEEK涂层制备流程,系统了解喷涂工艺的核心步骤、关键参数控制及其对涂层质量的直接影响。通过协助实验和数据分析,他评估不同材料或表面处理在特定工况下的耐磨性能与摩擦系数变化规律。“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陶成表示,“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深化了我对特种涂层材料从制备到性能评估全流程的理解,更锻炼了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在材料表面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个人职业规划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智能制造领域,吴兆锟同学在中润油联(台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学习智能油库装配、PLC控制系统以及现场接线工作。在万师傅的带领下,他深入装配车间组装机器、进行水油配比调试……实践后才发现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并非易事。如今他已能协同企业技术人员外出安装设备,对控制系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双导师护航:让学生在生产线“开花结果”

这一实践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脉相承。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依托15家地方研究院、324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与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实践—就业”贯通式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中提前锁定优质岗位。

在天台的实践中,这一模式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我们并非简单安排学生实习,而是构建了完整的产学研融合生态,”许静教授介绍。采用“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让学生在生产线“开花结果”。校内专业导师悉心帮助学生筑牢理论根基,引导学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企业导师则用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密钥”让学生少走弯路。课题全部来源于企业当前最迫切的技术需求,涵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这种“在厂房里培育人才”的模式,精准对接山区海岛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推动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实现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思维转型。

三年深耕结硕果,人才与产业双赢

“当实验室的配方在生产线上稳定运行,当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这种成就感是课堂无法给予的。”这是研究生们在实践总结中的共同感悟。对企业而言,学生的到来也带来了新技术视角与创新活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台数字产业研究院实践证明,县域制造业现场同样可以成为高端人才的培育高地。通过引导研究生深入山区海岛县、扎根厂房车间,为地方企业、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智力支持。

图源:杭电天台研究院

“我们将继续深化‘力行计划’,让更多研究生在县域经济主战场上找到实现价值的舞台,”许静表示,“在这里,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改变产业未来的技术力量。”

如今,“力行计划”培育的人才种子已在浙东山区生根发芽。随着实践工作,研究院正联合天台县人社局拓展“实践—就业—安居”政策链条,通过配套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措施,让更多研究生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山区海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这场始于厂房的育人革命,正在书写产教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RRZCMS